——雙叉臂懸架
雙叉臂懸架大家并不陌生,在很多普通車輛上都可以尋覓到它的身影,但同時它又是最適合超跑所使用的一類懸架形式。
『標準的雙叉臂懸架結構』
標準的雙叉臂懸架由兩個A字臂組成,上下A字臂負責吸收橫向力,由于三個點才能確定一個平面,因此雙叉臂用做前懸架時,由轉向拉桿作為第三個點,而用在后懸架時,則需要一根橫拉桿。從結構上來說,雙叉臂懸架可謂是最堅固的獨立懸架。其中上下兩根A字臂都擁有類似三角形的穩(wěn)定結構,不僅擁有足夠的抗扭強度,同時上下兩根叉臂可以為車輛提供很好的橫向支撐,這在車輛高速過彎時,可以為其提供更為精準的定位。
車輪的四個定位參數(主銷后傾、主銷內傾、前輪外傾、前輪前束)對于車輛的行駛性能,特別是車輛的操控性能影響很大。車輛在運動過程中,這幾個數值也在隨時發(fā)生著變化,一旦其超出合理范圍,就會導致車輛的操控性能大幅降低。而雙叉臂懸架中的這幾項定位參數都是精確可調的,且由于雙叉臂結構在設計之初就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工程師可以對雙A字臂的鉸接點以及雙A字臂的長短進行合理設計,就可以將定位參數的變化范圍縮小,從而提升了車輛的整體操控穩(wěn)定性。
『瑪莎拉蒂GT的前后懸架都為雙叉臂結構』
車輛懸架結構的設定初衷,就是始終讓輪胎都與地面擁有最大的接觸面積,這也就是說,只要車輪定位參數的變化值較小,就可以使車輪在運動過程中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與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的垂直狀態(tài),從而擁有更出色的貼地性能,因此時至今日,前后雙叉臂懸架依然是絕大部分超級跑車的首選形式。
——多連桿懸架
多連桿式懸架通常是指由三根或三根以上連桿構成的懸架結構,由于每根連桿都可以提供對車輪的定位,因此該懸架結構可以使車輪具有更加可靠的行駛軌跡。
以常見的五連桿式后懸架為例,其五根連桿分別為:主控制臂、前置定位臂、后置定位臂、上臂和下臂。它們分別對各個方向產生作用力。比如,當車輛進行左轉彎時,后車輪的位移方向正好與前轉向輪相反,如果位移過大則會使車身失去穩(wěn)定性,搖擺不定。此時,前后置定位臂的作用就開始顯現,它們主要對后輪的前束角進行約束,使其在可控范圍內;相反,由于后輪的前束角被約束在可控范圍內,如果后輪外傾角過大則會使車輛的橫向穩(wěn)定性降低,所以在多連桿懸架中增加了對車輪上下進行約束的控制臂,一方面是更好的對車輪定位,另一方面則使懸架的可靠性和韌性進一步提高。
正因為多連桿懸架具備多根連桿,并且連桿可對車輪進行多個方面的控制,因此在后期調校上就可以對車輪進行更為精準細致的匹配定位。不過多連桿懸架要達到非獨立懸架的耐用度,始終需要保持連桿不變形、不移位,在材料使用和結構優(yōu)化上是十分考究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